English

跨越双语写作的困境

1999-04-27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李国彤 我有话说

旅日青年学者、作家毛丹青最近以《日本——虫眼纪行》一书荣获日本第28届蓝海文学奖。该书同时还被日本讲坛社评为“20世纪外部世界看日本”十大优秀著作之一。

留学生用所在国的文字描写所在国的国民并获得文学奖的,极为少见。毛丹青是怎样想起用日文写日本国民的?又是怎样克服中日语言文字的差距,运用日语写作的?

毛丹青在北大东语系学的是日语专业,自1987年至今旅日生活10余载。他对日本国民有着独特的理解:“日本人工于精、细、专,崇尚秩序和集体,追求准确,一丝不苟和琐细,连商品都以‘精巧于小’,而非‘万全于大’著名于世,这样的习惯和心理,犹如蚂蚁、蜜蜂那种社会性的小昆虫。也许由于这些特性,使得他们善于模仿、超越而难以开启大手笔;说话也多绕着弯子,叫人费思量;野性发作,不可理喻,自当属于动物世界。这些散在的印象逐渐在脑海中汇总、加深,终于构成一幅似虫非虫的草图:日本虫。”

毛丹青用“日本虫”归纳日本国民性,日本著名作家马部贵司男评价毛丹青的日文写作技巧时也用了“虫子”:“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插在日本人的胸中,又不仅仅是锋利,而且像一个小虫子伏在大森林一片小叶子的背后,具有柔软性。”

毛丹青坦言,生活在日本是现实,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有所改变,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。用日语写作离不开母语的滋养,文学是表达方式,进入文学的基础是中国文化,所以描写日本人,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感情和逻辑。

毛丹青把他跨越双语写作困境的秘诀告诉大家:

汉字是图象文字,用这特点来把握日文和汉字的差异,日文用假名、汉字组成,假名是对汉字的支解,汉字是对假名的提炼。聪明的使用汉字,是把日文作品写好的关键,作为中国人对汉字的感应能力远远超过日本人。如“敬”和“仰”在日语中都有,但“敬”与“仰”连在一起的“敬仰”在日语中是没有的,我在作品中偏偏用上“敬仰”,这效果是加强了图像的作用而被日本人理解。

如果说用汉字表达是油的话,假名则是水,这油和水的关系要把握适当的度,也就是在水中要滴多少油的问题,油多激起的圈也就多,生活中运用口语是流动的,写出来的文字是静止的,这就要琢磨。在作品中可以有意识地选用中国成语,不加解释,直接用汉字表达,但要使日本人看了能理解,知道这是中国人写的,写得很好,日本人写是不容易写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